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。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《坚守民族文化,弘扬传统节日》。
今天,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之一—圣诞节,我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开始为圣诞节准备好了,准备在这个节日中秀上一把,展现自己的才华。可是,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,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?
五千年的斗转星移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,但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,散发着永恒的魅力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一同被保留并沿袭到现在。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大诗人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,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憧憬: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,宋人朱淑贞的回忆里,元宵夜的街头张灯结彩,映射着乡里族人的离愁别绪,将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;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诗圣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静静的思念织成一段锦帛,望风抛去,留下一地游离的树影……可以这样说,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。欢度传统佳节,犹如浸足于清泉,沐臂于月光,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;享受节日之乐,仿佛置身于大海,浴心于波涛,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。传统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的平台,更是联系中华民族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,它是一处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,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,它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,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。
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,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,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。不知你对端午节的了解有多少?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,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,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,赛龙舟,据说,吃粽子和赛龙舟,是为了纪念屈原,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“诗人节”,以纪念屈原。可见,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,而更是一种文化
然而,随着社会的变革,一个严峻的现实是,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被忽略了,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边缘。可是,如今的人们,尤其是年轻人,似乎对“洋节”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。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太过馥郁,以致凋零了重阳清香的茱萸?还是巧克力的味道甜蜜香醇,以致淡化了一派清辉下的盏盏薄酒?又或是,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空盛放的焰火?时至今日,还有多少人记得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”的寒食节?还有多少人关注“天街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”的乞巧节?又有多少人留心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重阳节?正当“洋节”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,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静默中悄然退回幕后,这样本末倒置的局面,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前些年韩国人要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,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,我们骂他们不要脸,骂能掩饰得了我们的尴尬、难堪吗?感叹是没有意义的,我想从我们做起,从我们青少年做起,共同来传承传统文化才是实在的。因为,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,还是一种尊严。我们不能看着传统文化一点点消亡。
高山流水,二泉映月,曾让西方震动;中秋赏月,九九登高,曾让世人感怀。所以,我们要珍惜精神财富,担起肩上重任:将传统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!
亲爱的同学们,当你流连于圣诞夜的霓虹里时,当你身陷在万圣节的狂欢中时,请不要忘记,你更应该庆祝和继承的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。在日新月异、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,作为青年的我们更有责任、有义务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。同学们,为了弘扬民族文化,为了传承节日精神,请献出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坚持吧!
高二25班黄贤龙同学国旗下领誓
团委副书记徐峰进行“一周概述”
上一条: 2017年秋学期第二十一周国旗下讲话 教师代表 马彦芳
下一条: 2017年秋学期第十七周国旗下讲话 学生代表 何菁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