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心灵
在教学中,一旦你忘记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,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。
致力于发展一种纯粹的智力,必将导致巨大的失败。
——怀海特《教育的目的》
智力工作伴随感情同时存在,所以,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,就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。
——帕尔默《教学勇气》
关于老师行为如何如何影响学生的成绩,回顾近几年进行的50次调查,我们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,老师的热情和温暖。
——迈•凯梅•普林格尔《儿童的需要》
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,而且是教育者。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,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,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。共同的智力的、道德的、审美的、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。
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。教育——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、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。
——苏霍姆林斯基《给教师的建议》
杨铁芳说:“知识、技能、能力的灌输与堆积带来的是心灵的疲惫,而不是心灵生活的无限敞开。”
“教师的爱”能打几分?
(山东)林青
批改一则学生日记,发现了这样一段话:
清晨,老师站在教室门口,眼睛含笑 ﹢2分
晨会表扬同学时诚恳真挚 ﹢2分
课堂上耐心启发后进生 ﹢2分
课余关心××(他父母离异) ﹢3分
刮风时为同学关好门窗 ﹢2分
讲题时发火一次 -3分
走廊内同学问好时老师神情冷漠 -2分
同学反映作业太多,老师不予理睬 -2分
加加减减,老师今天得4分。
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,会有几十位教师教过他。他会记得其中的多少人呢?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?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——那些在他跌倒的时候轻轻扶他站起来的,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,那些在他攀登时托了他一下的,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……像一盏盏的灯亮在他面前,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,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。
——吴非《那一盏盏亮着的灯》
今天的课堂,往往只见知识不见情感,只见分数不见人——老师的脸、学生的脸,一样的模糊不清、一样的紧绷僵硬。这些原本丰富动人的脸,被一串串分数打得面目全非……不以人性为起点的教育,是没有温度的,甚至可能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。
——王木春《在纸页间读出“人”来》
假如让我再做老师,我一定……
于永正
1.如果再教一年级,绝不会让小朋友上课尿裤子了。
2.犯了错误的学生进了办公室,一定请他坐下。
3.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。
4.当导师,不当教师。
二、从整齐划一到尊重差异
●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、情趣差异、性格差异。
●不拿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,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。
●斯宾塞说:“感谢上帝,他赋予了每个孩子不同的禀赋,使他们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。”
三、从应试能力到核心素养
《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“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”。重视的是那些“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”。核心素养本身是靠死记硬背并不会取得优势的东西。
当我们学会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,将随之改变我们的知识观、教学观和育人观,最终将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。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聚焦。
几年前,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,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加。其中,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当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,国内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。
在一个环节上,两国学生的对比令人震撼。当时,节目组要求两国学生制订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。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。他们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,从歌颂丝绸之路、郑和下西洋,到吟咏茶马古道,然后有人弹古筝,有人弹钢琴,有人吹箫,三个女生合唱,一人一句,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,然后是大合唱。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。
美国高中生的方案,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,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包括食物、教育、饮用水、艾滋病、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人手,每一项,做什么,准备怎么做,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,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。每个人分工明确,又融成一个整体,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。
报刊评论说:“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,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;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,他们又吟诗弄赋,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。”
——李帆《核心素养,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“楔子”》
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命题举例
北京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试题
●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中论述机器夺走了工人的饭碗时写道:“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”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●近期房产税、车船税、“馒头税”等均引发社会热议,请谈谈你对纳税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。
●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一句话:“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”,谈谈你的理解。
●假如用一种植物比喻中国人的国民性,你会选择什么?为什么?
●有人说:“智慧比体力更重要,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智慧”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北京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试题
●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,很看重应聘者的本科毕业学校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●培根说:“金钱是忠实的男仆,也是恶毒的女主人。”请谈谈你的认识。
●一般来说青少年的阅读爱好总是和成年人有所区别,那么对于公认的经典作品而言也存在这种区别吗?请举例分析。
●母语对于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有帮助吗?一个母语很差的人,他学外语能够精通吗?
●北京大学“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”要求“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”,引起社会热议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●齐白石先生说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?
中小学升学时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●“科学”的对立面是不是“迷信”?为什么?
●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认为,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和管理国家。你是否同意他的意见。
●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,某物价格高趋,购买者盖寡;反之,价格低趋,购买者必多。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: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,购买者趋之若鹜;而今房地产价格下跌,售楼处却门可罗雀。这是为什么?
北京大学2012年保送生面试题
社会热点类:
●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,你怎么理解?
●怎么看待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?
●谈谈你对中国土地政策、土地资源配置的认识。
●你对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对接有什么看法?
●请对比分析中国的“诚信为本”与西方的“契约精神”。
●“科学的怀疑精神”与“做人的猜疑性格”有什么区别?
●结合你的经历,谈谈对"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"的看法。
香港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题
●你愿意生活在现在还是唐朝?
●facebook该不该被引入中国?
●政府是否应对网络言论进行管理?
●户口制度是否应该取消?
●是否应禁止核能使用?
●你对高考有什么看法?
●男主外、女主内能否换一下?
●父母是否要为孩子选择未来?
●如果你永久居住在阿凡达星球,你会选择哪5种工具。
2016年北大博雅人才培养计划面试题
●如何看待教育逐渐西化?
●你认为电商是否会打败实体店?
●贫富差距与人性弱点是否有关?
南京大学面试题
●文学对你而言,是什么词性?
●回忆录能否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?
●试述“含混”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。
西南大学面试题
●如果要创业的话,会选择在哪个朝代?为什么?
四、从以讲为主到以学为主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
●变知识讲解为问题驱动
●变例题板演为自主探究
●变动耳动脑为动脑动手
五、从个人学习到合作学习
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在设计学生的学程。教师不再局限在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,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讲,而是努力为学生设计一个在一段时间内自己开展学习的方案,设计一个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方案。
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这样一种环境:它能够保障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的要求,蜻蜓点水,浅尝辄止,而是积极探究,合力攻关。
小组合作学习下,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关注学生个体转向关注小组,评价目标是小组发展下的全体学生发展。
培育这样的环境,教师一要重视小组的凝聚力,二要重视小组的探究力,三要重视小组文化建设。
——金春兰 《课堂变脸,教师如何变》
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,而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团队合作方式。
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讨论交流,而是组员之间的相互启发、帮助与激励。
●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提高与发展,而不是以优带差、单向援助。
六、从机械训练到阅读滋养
选摘苏霍姆林斯基3段话:
1.(有时候,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: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,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,以免分心。)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。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,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,他就越需要阅读: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,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、更长久的照耀。不要靠补课,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“拉一把”,而要靠阅读、阅读、再阅读,——正是这一点在“学习困难的”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2.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,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。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。每天10至12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、听讲、思考、记忆、回想、再现,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,——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、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,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,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淡和漠不关心的态度,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,却没有智力生活。
3.有的学生除了上课、教科书、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,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,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。……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、多方面的智力生活——课外阅读。
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,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。
如果少年、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,那么他们的完满的、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。我要培养一个人,设计他的个性,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。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——大约有100到150本。
吴非《让我喊一声冤》中写道:
走进书店,看到铺天盖地、名目繁多的,足以羞死李白苏轼、难倒鲁迅巴金的语文习题集、练习册,想想一代语文教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蚕死丝尽,这觉得当年选择当语文教师是误会。在与同行的交流中,经常可以发现,有些一听到“人文”、“文学”就打瞌睡,一谈到语文高考、升学率就来劲的人,对“课改”“课标”可以一无所知,但是说到某省某市第几卷有一新题,能争论得面红耳赤,如嗜痂成癖,如逐臭之夫。
阅读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本方式。窦桂梅说:“不阅读的孩子,是潜在的差生。”
七、从粉笔、黑板到网络学习
大数据背景下,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,在许多知识者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,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。在丰富的资源面前,教师可以发挥的优势就是整合与遴选,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理念的具体指导和辅助,这些帮助更多的又是随机的,生成的,一对一的。
21世纪的教与学,再也不能迷恋教师本位、知识本位了。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,都要从被动转为主动,从教材转向网络和现实世界,从记忆转向探索,从接收转向合作。
——凌宗伟《21世纪的教育需要哪些技能》
(《中国教育报》2015.8.13
●日本政府拟于2020年实现在学校师生一人配备一台信息终端设备(笔记本电脑)的目标,覆盖全日本中小学,同时推出电子教材。
●2013年新学期开始,法国的学校为学生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。
●印度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,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0元人民币。
●据统计,在过去的一年里,平均每天有2.6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,Google、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等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纷纷宣布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。……在技术层面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微课、慕课、翻转课堂、移动、游戏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将会得到进一步广泛应用,并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、评价方式产生不小的影响。
——《2015教育信息化七大态势》(《人民教育》2015.1)
八、从强制学习到兴趣培养
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,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,无“好”与“乐”,谈不到成功的教育。
周国平说:“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,而不是灌输知识。”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,是教学的首要任务。
英国教育家洛克在《教育漫话》中说:“他们学习应学的事情的时候,巨大而唯一的阻抑是,把事情当做他们的任务,吩咐他们去做,并去窘迫他们,斥骂他们,使他们战战兢兢地去做。”
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?
●教师渊博的学识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●教师在教学中洋溢的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●对某些学生的特别鼓励与关爱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●延展性的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●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,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、最感兴趣的学科,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。如果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,那么你等着瞧,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,他们爱上了生物,在学校园地上入迷的进行试验和研究。
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,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,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。”
——《给教师的建议》
九、从短视教育到长远教育
教育不可速成,文火慢炖,才会有滋有味,否则会皮焦肉生。短时间的效率和长期后的效益不一定成正比。“一天磨一剑”,是高效率,但不是高效益;“十年磨一剑”,是低效率,但是高效益。教育,包括教学,从来就不是一个追求效率的领域。
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短视的教育,把教育的目的锁定在升学考试上,完全不顾及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。而更可悲的是,有些老师的教学更加短视,把教学的目标锁定在每一个阶段的考试上,完全不顾及学生终极性的升学考试。这样,短时间的高效就成了长时间效益的障碍,影响到学生最终应该达到的高度。
十、从多元创新到坚守规律
教学是有规律的,不能折腾,要尊重它的基本规律。有时候坚守也很重要,需要更大的勇气。
南宋禅僧青原惟信说:“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;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;而今得个歇处,依然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”
我们应该坚守什么?坚守优秀的教学传统,坚守教学规律,坚守自己的教学个性。有了坚守,就不会被眼花缭乱的概念和虚假宣传的改革所迷惑。教学没有一些“专家”说得那么复杂,只要爱学生,爱阅读,爱研究,爱教育,你就会生发教育的智慧,你就能成为学生尊敬的好老师。
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岭上云。
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教育的春天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。肖川先生说得好:“再长的路,一步步也能走完;再短的路,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。”让我们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创造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吧!
阅读:推荐几本书
苏霍姆林斯基《给教师的建议》
佐藤学《静悄悄的革命》
帕尔默《教学勇气》
陶行知《陶行知名篇选读》
朱永新《走近最理想的教育》
李希贵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》《学生第二》
肖川《肖川教育随笔》
李镇西《爱心与教育》《做最好的老师》
亚米契斯《爱的教育》
吴非《不跪着教书》《致青年教师》《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》
曹玲《故事里有你的梦想——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》
上一条: 没有了 下一条: 原市教研室主任韩建华来我校作“教学改革改什么”专题报告 |
返回列表 |